— 演讲摘要:
高级编程语言(HLPL)经过长期的演变过程,从面向过程的语言、面向对象语言、脚本语言、到可视化和数据库语言。在整个进化过程中,高效和方便的编程方式是主要推动力。因此,不同阶段的语言生产力应该有所差异。然而,评估开发人员在不同编程语言中的生产力时,通常忽略这些差异,从而导致评估不能反映实际的开发效率,使得开发人员感到不公平。特别是,忽略这些差异会导致不合理的过程绩效基线,从而可能降低软件组织量化管理的有效性。在本文中,我们基于国际软件基准组织(ISBSG)和一个软件组织的数据,调研不同编程语言的生产力差异。我们发现大多数情况下,ISBSG和个体组织的生产力,在不同编程语言分组间都存在明显差异。以ISBSG为代表的软件行业,其相对生产力水平,随着高级编程语言的进化而逐步提高。然而,对于个体组织来说,并没有保持相同的增长趋势,但四组语言的平均生产力基本上是稳定的。这些发现能够指导软件组织构建合理的生产力基线。
— 个人简介: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软件研究所副总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软件过程、软件质量保障、需求工程、知识工程等。目前主要社会兼职为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委员会软件质量测试工作组(SAC/TC28/SC7/WG1)副组长,以及CMMI认证授权的主任评估师。主持和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重大项目和国内外重大合作项目,获得国家及省部委科技进步奖10余次。曾应邀担任多个国际会议的程序委员会主席或委员,并担任ESEIW/ESEM2015(ACM国际经验软件工程与度量会议)大会主席,是国际期刊IST编委会委员,并担任IST、JSS、JCST、软件学报等国际/国内期刊审稿人,近年有5本论/编著、100 余篇论文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以及国际会议发表。曾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主讲《高级软件工程》课程。多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优秀党务工作者、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中国科学院京区巾帼英雄建功先进个人、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优秀导师等各种奖励,并于2007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博士生导师贴。